top of page

聽香 KIKIKOU

已更新:1月10日



繩紋衫 名源自於繩紋時代的樹木,樹齡至少2000年 ( 圖片來源:日本國家旅遊局)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繩紋時代

根據至今一萬五千年前繩文時代的出土遺跡,揭示了當時人類的生活。繩紋文明最為難得的的特點就是它並不包含農耕以及畜牧的型態。這兩個活動型態都是需要對於環境作出巨大變化的前提之下而形成的生存模式。共生的制度,並且圍繞在自然界「萬物有靈」的精神,人們認為在世上的人、事、物都是有自己的靈魂的;發展出祭祀文化和禮儀,即便今非昔比,也還是能夠體現在現今日本文化以及價值觀中。



奈良春日山原生林的首切地藏尊 (圖片來源:日本產經新聞社)

日本的森林哲學

在日本哲學家梅原猛『日本的森林哲學』一書中提到了人類文明與樹木有著密切的關係,樹木甚至被視為神的概念。日本列島在繩紋時代是被森林所包覆的,即便開始了彌生時代,人們還是以「神聖的地方不能沒有森林」這樣中樞理念建造神社。日本國土在都市化的發展下依然還是能保有67%的森林覆蓋面積,其中根深柢固對於樹木的敬意和感懷之情便能在這樣的數據中得知。




用鼻子來聞?還是用耳朵來聞?

在日文中使用鼻子嗅味道的詞是「嗅く」;使用耳朵聽則是「聞く」。

根據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解釋「嗅」和「聞」的漢語發展歷史的其中一個研究報告中,「聞」起初是一個同時代表聽到和嗅到,表示感知的詞彙。不過在上古和中世紀時期的文學中用於表達聽覺的「聞」字比例較高。爾後語言發展上「聞」字漸漸衍伸出「嗅」字來強調以鼻子感受氣味;現今在各地的方言中「聞」仍時而代表聽、時而代表嗅。一直到後期的文學著作中才有「聽」字的出現表達感知聲音的動詞。


日本與源自於漢語的傳入,可想而知始於500年前的香道,「聞香」一詞很自然的能夠被聯想為代表同時聽覺和嗅覺的活動。然而在現代的文字用法中,用鼻子聞以及用耳朵聽已經是台灣人的通俗用法,為了能夠強調「聞」字中原來的「聽」的本質,我選擇將日文的「聞香 Kikikou」強調為「聽香」。




大自然的寶物

沈香的生成是需要經過外部的破壞、蟲蛀之後產生具有香氣的樹脂,再經由積年累月形成我們所看得到的深色油脂。這樣的結香過程,受到當地的土壤、日曬雨淋、特殊環境等影響,產出些微的、富有時代故事的味道。


像是沈香這樣等級的大自然產物,被比喻為是自然界中奇蹟的恩惠。同樣的結香方式,卻能夠因為地區、土壤、環境不同而有完全不同調性和層次的味道,就像是香木透過我們隔火燻時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訊息,能夠透過香氣昇華我們的靈魂與內心。


香道就像是一片這個紛擾世界的淨土,整理我們的思緒,在香席中靜下心,讓我們對自己的感官更加敏銳,席間我們學習文學典故、待人處事,以及覺察和認識自己。

1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